读帕慕克《伊斯坦布尔——一座城市的记忆》



如果不是要去伊斯坦布尔,我不会看这本书;即便是决定要去伊斯坦布尔,我也想过不要看这本书。因为帕慕克要说的不是土耳其的过去,也不是写旅游指南,仅仅是叙述孩童和少年眼里的一座古老城市。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,使伊斯坦布尔陷于尴尬,不再辉煌,不复是都城,被遗弃所以失落,正处于转变中的阵痛期。黑白照片和破败房舍,扑面而来,每一页,尽是“呼愁”。这种感伤传染了我,使我也变得伤春悲秋。还记得小时候那些没有课的周六下午,和奶奶待在一起,伏在阳台护栏上,看着空无一人的沥青马路,阳光让所有都变得棱角分明,像基里科的油画。从那时起,晴朗的午后常令我感到窒息,直到现在。我的城市在拼命向后现代靠拢,无趣而巍峨的建筑有着更加分明的棱角,如利刃,切割着我的童年。从前留下过故事的地方,好些,如今都变成批发市场,商铺如同疯狂繁殖的寄生物,吞灭原有的一切,蛀空每幢楼每条街。宁静和质朴的消逝,好比伊斯坦布尔一栋栋坍塌的雅骊,我也时常想念卵石路面,自行车轮胎在上面跳动着;还有路边疯长的牵牛花,我爱收集它的种子。无论走到哪里,内心总伴随着某种挥之不去的寂寞感,不因人和事而改变。

“也不知道为什么原因,我心中总觉悲伤,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,它叫我不能遗忘。”——海涅 
我好像隐约也感到了”呼愁“。 
少年帕慕克喜欢画画,他只需要坐在自家阳台,便可描画博斯普鲁斯海峡,于我,这是何等幸福。要逃出这棱角分明,冷酷无情的混凝土森林是很吃力的,我需要花很大的功夫才能使身心得到放松,然后描画眼前的风景。帕慕克与母亲争吵后,喜欢流连街头,寻找他热爱的废墟。这些被岁月摧残的建筑总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,不论在伊斯坦布,还是我的城市。人去楼空的凄凉晚景,越发引诱我去想象它当年的意气风发,我也热爱”呼愁“了么?帕慕克的这本自传作品,就这样,看似平淡间,不时勾起我的回忆。没有什么情节和经历,然而多数人的成长不也如此么。但一座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,不可能没有故事,也正是这样的故事,才有共鸣。 
如今的伊斯坦布尔,已没有书中照片那般落魄,如罗马一样,是本精美又读之不尽的书,她已经西化,跟欧洲城市无异,这也是伊斯坦布尔人所渴望的,过去数十年里,他们尽力地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痕迹。 
结语也是那么精妙绝伦,少年与母亲对话后,决定顺从长辈的旨意放弃当画家,但是,“我要是成为作家。”他说。 
合上书,我在期待着,和伊斯坦布尔会面的那天。  


评论
热度(28)